台灣的新創網站已經有好一陣子沒有動靜了,前兩年的光環大部分都集中在臉書與微網誌上,本土的社群網站可說是節節敗退,整個處於西線無戰事的狀態。


2011年開始,你可能得將目光放在團購網站上。



團購在台灣有多熱?不說你可能不知道,台灣現在已經有超過20家的團購網站,而且數量還在增加;最大的團購網站Groupon Taiwan,在台灣一天竟然可以有13檔團購,加上其他業者,未來每天說不定會破百檔,團購的熱度可見一般。



上班族無疑是團購消費的主力,前幾年,大多數的團購是由個人所發起,號召辦公室的同事一起買,目的是為了省運費;現在的團購則由專業的團購網站主導,主動與店家洽談,提供網友約市價五折的各式產品。熱門的團購可能在短短幾小時,就為店家銷售出幾千份產品,在可預見的未來,團購的網站將會越來越多,團購的產品也勢必會越來越多元。



如果我們拆解團購網站的經營模式,我們會發現這是一個店家→團購網站→消費者各取所需的方式。業者提供低於市價五折的勞務或服務,由團購網站負責銷售,再由客戶買單,團購網站與業者再從客戶的消費金額拆帳,比例從五五分到八二分都有。



在這個產業鏈上,業者提供五折的產品看似吃虧,但如果仔細觀察團購產品,不難發現這些團購多半都附帶但書,有些是指定消費時間(離峰時間),有些是銷售高單價或冷門產品。換言之,業者是將服務業閒置的產能拿出來銷售,除了可以換回一定比例的金額,可能也換得了網路的曝光機會與口碑,並造成人氣爆滿的景況,比起直接買廣告,算起來效益更直接,而且有現金進帳。



至於做網站,過去百思不得其解該怎麼把流量轉化成現金,現在扮演團購中介的角色,只要有一定的人氣與買氣,可以迅速將流量轉化成現金。比起期待遙不可及的廣告收入,這樣的模式更有效率,也更快產生現金流。



而消費者只要從這些團購的產品,找到自己需要(或是想要)的產品,直接下單就可以撿到便宜,在景氣還沒有完全復甦的這個階段,團購網站的產品堪稱是進化型消費者精明消費的具體實踐。



我們可以發現,在這樣的模式底下,三方都可以各自得到自己的利益,也因此團購網站大行其道也就不難理解。特別是網站經營者,左邊是提供產品的商家,右邊是口袋滿滿的買家,只要成交就有收入,除了聘請業務人員之外,幾乎可以說是無本生意,只要有心,人人想做一個團購網站。



也因此,團購網站大幅增加的同時,我們其實也發現團購產品的品質是往下走的。真正的名店本來生意就很好,還不需要降價求售,於是我們會發現某些店家成了團購產品的熟面孔,輪流與不同團購網站合作;而團購數量一高,服務品質隨之降低的案例也時有所聞;甚至為了提高交易金額,虛報產品的定價藉此拉高交易金額,或是是虛報團購銷售的數字創造熱賣的假象,這都曾經耳聞過,這些都是團購網站經營上的暗黑面。



但我個人預期,團購的熱度在2011年仍然會持續,只是強弱將會越來越分明,人氣高的團購網站,有能力談到賣相較好的店家,至於新進的團購業者,則會因流量較低,資源相對較少,慢慢走向邊緣化的命運。



但團購網站對於台灣網路也會帶來幾個改變:首先就是過去較為冷門的產品,像是漆彈、保養、課程,或是台北以外的店家,都有機會透過網路的長尾商機找到自己的光譜;而台灣為數眾多的中小企業,一旦參與過團購之後,對於網路的接受度將會大幅提高,未來對於網路的參與度將大幅提高,或許有機會衍生出更多有趣的商機出現;最後則是台灣網路廣告的計費模式,或許也會因為團購網站的出現,從過去的曝光數、點閱數計價,或許也會出現以「成交計費」(俗稱的CPA)的方式,有成交才付錢,對於台灣的網路生態來說,團購網站都會慢慢改變一些生態。



至於新近的團購網站,在未來一年內 肯定還是如雨後春筍般冒出來。Google在併購Groupon不成後,將在今年推出自家的團購服務「Google Offer」;台灣部分,資金實力雄厚的數字科技日前推出了123團購網,PC Home據傳也正在評估是否推出自家團購服務,而台灣流量最大、最有實力經營團購業務的網站:雅虎奇摩,也在日前將團購頻道擴展為「大團購」,歡迎各家團購業者付費上架,對於團購這項快速產生現金流的模式,各家業者可說是摩拳擦掌,躍躍欲試!



《本文同步發表於東方線上iSURVEY





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傑洛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