從前一篇富士通UMPC的設計理念看來,我們大致可以推敲出幾個MID的設計方向:


一、
在螢幕大小、體積、重量與可攜式之間,找到一個最佳平衡點,最好是可以放在口袋裡!


二、需要無線上網的技術,這個雖然沒提到,但絕對是不可或缺的。不管用Wi-Fi3.5GWiMaxLTE還是其他技術,支援上網是絕對必要,而且最好是內建在內的。


三、價格不能太貴,最好不超過2萬元台幣


另外有一點,則是目前比較模糊的,那就是需不需要實體鍵盤?在目前英特爾的規劃中,MIDUMPC最大的差別,除了價錢、螢幕大小之外,在應用面上,UMPC的角色比較是滿足工作的需求,而MID是滿足娛樂上網的需求。所以MID應該是不需要鍵盤(減輕厚度、重量),而是透過外接,或加個基座來滿足有鍵盤輸入的需求。


英特爾之所以會規劃MID,主要是因應全球社群網站的興起,讓消費者可以在行動中也可以隨時登入社群網站。根據英特爾的估計,到了2012年全球將有6億人會使用行動設備登入社群網站,市場比現有的筆電大了6;而現有的行動電話,並無法滿足消費者對上網、搜尋、下載影片、寄照片等等需求,MID就是設計來做行動上網的。


我經常拜讀的數位之牆,曾經寫了一系列討論行動上網3G的文章,我個人相當推崇這一系列的文章。在牆主的論述中,手機上網難以普及的主要原因有三個:價格、速度、以及手機。進入3.5G的時代後,速度的問題作了改進,在WiMaxLTE4G技術不斷演進的情況下,速度慢慢不會變成問題;收費的部分Jeremy這邊不談,因為這是商業考量,站在消費者的立場絕對是希望越便宜越好,但這涉及行動業者的利益,短時間之內,我認為「以下載量來決定收費」的模式恐怕不會有太大的調整。


至於手機的部分,規格無法統一的部份也可以慢慢克服,但為了要顧及手機的顯示,目前真正符合手機的網頁並不多(還得顧及不要用掉太大的下載量)。現階段行動上網的服務,大致可以分為三類:大哥大業者自己做的入口網站、現有網站所製作的手機版網頁(像是Google,還有之前介紹的Yahoo!奇摩行動搜尋都是),第三類就是客製化的手機服務或網站,像是YahooGoN-Gage、手機版KKBox等。行動上網沒能普及的另一項原因,其實也直指這三類服務都沒能打中甜蜜點,沒有人使用就找不到獲利模式,你可以說行動上網的內容不夠豐富,或是行動上網其實沒有殺手級應用。


只不過這裡面有一點,卻讓Jeremy備感疑惑:手機上網並不是現有的電腦上網的延伸,使用手機上網與電腦上網,也並不是同一群人。電腦上網跟行動上網的需求,真的有本質上的差異嗎?用電腦上網的人,跟使用手機上的人,兩者的重疊性真的有限嗎?


於是我開始回想自己平常使用電腦上網,與使用手機上網的行為,究竟有沒有本質上的差異。打從Jeremy從大學接觸網路以上,到開始上班以後,坦白說我的上網行為沒什麼太大的改變。分析我近年來用電腦上網的需求,每天一早開電腦就先打開msn、開信箱收信看信,上奇摩看新聞、股市,用Google查資料,最近比較常用Twitter,看看推友提供的資訊。有時候忙起來,根本連上網的時間都沒有。對我來說,電腦上網大致上就是主動性地搜尋資訊解決問題,不然就是被動性的打發時間,或是維持人際互動。


當我開始利用CHT9100上網之後,利用通勤的時間,我上emome首頁看新聞,上行動版twitter看推友訊息,用Gmail回覆重要信件,偶爾上Google行動版找資料,或看RSS訂閱的新聞。我曾經試過用9100開一些平常會在電腦上看的網站,但講實在的Loading實在太大,顯示格式也完全不對,只好自己找一些專為手機上網設計的網站。於是手機上網對我來說,主動性的尋找資訊變成主要行為,被動性打發時間的娛樂需求則被迫降低。有時候在外面的時間多了些,把所有新聞看過一輪後,就只好對著手機發呆,雖然可以行動上網,卻不知道該用什麼服務。


之前借測Shift兩星期,裝上我的3.5G USIM卡就可以用來上一般網站,其實讓我覺得挺開心的。搭捷運時用來上雅虎奇摩,甚至回部落格留言都沒有什麼問題,但僅僅不到兩個禮拜的時間,事後卻讓我當月網路費用從基本150元激增到1100多元,完全就是很驚嚇的狀況。但撇開帳單的不快,可以在外面看自己常看的網站,這樣的上網經驗是很讓我愉悅的。


總結我的使用經驗:不管用電腦上網,還是手機上網,這兩種需求其實是差異不大的,要不就是主動性的搜尋,要不就是被動性打發時間,只不過在手機上要能找到打發時間的內容太少,而被迫降低這樣的需求。事實上從台灣網路資訊中心的調查來看,行動上網最常使用的功能不外乎簡訊、郵件、上網、新聞、看吃喝玩樂的訊息。這其中除了簡訊之外,每一項也都是在電腦上常被使用的服務。即使國外市調機構研究使用手機上網各項服務的比例,得到的答案也類似。因此我認為電腦上網與手機上網的需求其實是高度重疊的,只不過費率與手機顯示的障礙,讓行動上網的娛樂需求無法充分被滿足。


為什麼一般人很少使用行動上網?我自己的觀察大概是:第一覺得可能很貴。既然絕大多數的需求在電腦上都可以滿足,用辦公室或家裡的寬頻上網就好,要另外花錢用行動上網的動機相對就會低;第二覺得麻煩,自己想看的網站手機不能看,還要學習設定,適應手機上網的操作介面,甚至是找尋手機專用網站,除非你的工作很自由,不然哪有那個美國時間;第三就是他本來就很少上網,既然用電腦都已經很少上網了,更別提用手機上網了。別說現在不上網的人很少,Jeremy的身邊就有一堆網路輕度使用者,有上網不代表他終日就要黏在網路上。





撇開費率與網路輕度使用者的因素,內容不足這個問題,最好的解決方法其實就是行動上網的介面,也能共享電腦上網的資源,這樣最能吸引人使用。你愛看無名正妹,你喜歡上mobile01,你沒有拍賣就生活乏味,隨時都要上facebook認識新朋友,你在電腦上最常逛的網站,不管換到什麼平台,你都可以照樣瀏覽,不需要重新記網址,不需要重新適應,內容業者就直接做正常的網站就好了,這可以解決行動上網內容不足的問題。


從另一個角度來看,全世界的網站都在爭取眼球,爭取人氣,真正成功的案例卻少之又少。如果我們同意行動上網跟電腦上網的需求是高度重疊的,每個人分配給上網的時間又是有限的,那麼專為手機而生的網站要想脫穎而出,獲得足夠的關注,困難度是很高的。最好的方式,就是讓現有網站的內容,在其他平台上也可以正常使用,這對現有的手機內容業者來說或許很殘酷,但是當手機業者努力地想要創造與電腦上網差異化的同時,卻很容易忽略一件事:手機上網,對於電腦普及率高的國家來說,就是電腦上網的延續行為。


說穿了,這其實就是日本i-mode之父夏野 剛的「device seamless」概念,一種網際網路服務,跨平台使用。使用者可以隨時隨地使用網路,不管你用的是手機、PDA、筆電、MIDUMPC都無所謂。在行動上網成本合理,device成本合理的情況下,能夠將網際網路帶著走是具有一定誘因的。雖然這種device seamless的概念,在手機上必須解決顯示螢幕太小的問題;但螢幕在4.5~6吋之間,體積又能讓你放進口袋而不嫌重,價錢還低於2萬元以下的MID,感覺起來就是行動上網的最佳解決方案了。


等等!聽起來好像覺得有些不對勁。


對絕大多數的消費者來說,將網際網路原封不動帶著走,真的有足夠的誘因,讓大家願意多買一台MID嗎?光是在家、在辦公室上網還不夠,真的還需要隨身攜帶一台隨時隨地可以上網的MID嗎?就算有,這個市場又真的會六倍於NB嗎?


這是個好問題!


其實,這樣的東西已經出現了,而且還賣得很好。下一篇,Jeremy再來談談,什麼樣的MID,才是消費者期待的。



下一篇按這裡

 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傑洛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5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