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
被過譽的觸控式面板


蘋果的iPhone,帶起了觸控式面板的風潮,今年在CES,不管是TVNBMID,乃至於手機,都可以看到大量觸控式螢幕的應用。問題是:觸控式面板能算是新的概念嗎?


回顧我們的生活當中,觸控式面板其實很早就被廣泛的運用,提款機、POS結帳、悠遊卡加值機、類似ibonKiosk,即使在消費性電子領域,從PDA、平板電腦、智慧型螢幕Mira、手機,觸控式面板的應用的不缺案例。我曾經用過平板電腦、Mira、觸控式手機,坦白說一開始覺得很炫,但我並不覺得實用(尤其是平板電腦),光是觸控、手寫,並不見得能讓我在產品操作上,獲得什麼太大的方便。


iPhone之所以成功,觸控式面板不是唯一重點,重點在於Multi touch的設計,重點是當你瀏覽照片、網頁時,可以很輕鬆地放大縮小。講實在的,這種有點新又不算太新的應用,雖是iPhone成功的原因之一,我卻認為並不見得每一項觸控式產品都有機會獲得消費者的青睞。


光是把按鍵、手寫的操作方式轉移成觸控式操作,並不會是熱賣成功的保證;即使像是微軟的Surface,我也還看不出來一定要用的誘因,成本當然是一個考量,方便性是不是真能取代按鍵或鍵盤,則是另一個關鍵。Touch pad成功應用的關鍵,其實在UI,而非touch pad本身。


 



M3C的左端日益茁壯的低價電腦風


其實,我並不認為M型消費真正適用於科技產業上,任何在M型右端的科技產品,最終都會因為成本的降低慢而慢慢轉移到中階市場,然後到M型的左端成為大眾產品。真正能在M型右端呼風喚雨的廠商,靠的多半是品牌、創新與設計。Eee PC的熱賣,代表的意義在於,將過去視為高階的可攜式NB,透過規格上的篩減,然後快速轉移到M型的左端。


嚴格上來說,Eee PC的成功,在於成功打造一台Sub-NB,開發出一塊全新的Sub市場。現在會買Eee PC的消費者,絕大多數,都是把Eee PC當成是第二台PCNB。也因此,今年所謂的低價PC市場,其實看的,正是所謂的Sub市場,因為便宜,所以我願意花錢買第二、三台。我認為這塊市場今年開始,的確會很熱鬧,任何能夠做到300美元以下的Sub PCSub NB,都有機會在這塊市場獲得一些關注度。


Sub PC市場,大眾去年在WallMart販售的gPC,乃至於浩鑫即將推出200美元的KPC,都是著眼於這一塊低價PC(英特爾更希望低價PC的目標放在100美元);至於Sub NB部分,不管是華碩、微星、宏碁、大眾、精英,更是一塊兵家必爭之地。我也認為,Sub NB的市場,是台灣廠商打造品牌的大好機會。這不是說台灣廠商只能做低價的東西,而是因為M型消費右端需要的品牌力,需要時間耕耘,需要被消費者認同,而這是沒有捷徑,需要需要花時間、花錢投入的。


對台灣廠商來說,一個陌生的品牌縱然你的東西再酷再好用,但貿然走向M型的右端,坦白說是件非常冒險的事情。像OleviaVizio的液晶電視之所以可以在美國市場賣的這麼好,平價高規格才是讓消費者認同的地方。先讓你的品牌被認知,再來打品牌應該會是比較有機會的。雖然我並不認為每一家廠商的低價電腦都會獲得跟Eee PC相同的光環,但最起碼這是一個開始。


而低價PCNB的興起,包括GoogleAndroid,將會給Linux很好的機會,這恐怕也將是微軟所會面臨到的問題。目前檯面上的低價PCNB,搭載都是Linux-based的作業系統,消費者即使想要使用Windows,也會選擇「自行」安裝XP,看起來微軟應該會以XP當做低價電腦的Solution,但60美元以上的價差,究竟是想把消費者推向Linux,還是要助長盜版的風氣,微軟可能需要再好好想一想。沒辦法,講到低價,英特爾與微軟向來都是最大的絆腳石。


 


 


電子書閱讀器會是MID的救贖嗎?


亞馬遜的Kindle,在去年底上市之後,成為耶誕節的暢銷商品。過去講到電子書,大家會把焦點放在可撓式顯示技術上,而現階段的電子書,限於閱讀器成本,限於電子書內容取得的管道與成本,都沒能讓電子書成為明星產品,但我卻相當看好它。


出過電子書的已經有很多廠商,像SonyiRex,有台商背景的宜銳科技,但限於電子書閱讀器的成本,以及電子書的內容並不是很容易取得;即便像是有企圖心的業者如同Nokia,著力於開發所謂的口袋書店,但我相信使用的人並不多,因為用手機閱讀,螢幕太小非常吃力,很難長時間花時間全身灌注的閱讀;而電子書太貴,內容太少,消費者也不願意買單。因此,現階段電子書,不管是哪一個平台,都有其缺點。


但亞馬遜的Kindle為什麼可以賣得好?Kindle的定價為399美元,螢幕為6吋螢幕,重量約為280公克,只能看四級灰階,與傳統的電子書閱讀器大同小異。但Kindle的另一個特點,是與美國電信業者Sprint合作,可以直接透過EV-DO無線網路下載(9.99美元下載一本書,且不需另外付傳輸費)。換個角度看,6吋螢幕,280克體積,具有聯網能力的Kindle,這像不像是英特爾想要力推的MID


當然Kindle的營運模式也有其特點(亞馬遜不光想賣你Kindle,後面源源不絕的電子書庫才是賺錢的金雞母),但我一直相信,行動閱讀應該有其市場,只是目前沒有一個好的解決方案而已。如果光論行動閱讀跟行動遊戲相比,我個人是比較看好行動閱讀的,如果說行動加值要搶的就是消費者零碎的時間,行動閱讀的特點,在於可以消費者可以自己決定何時開始,何時結束,隨時中斷,自主性較高;但真正黏度高的遊戲,沒有玩到一個段落,你很難結束。行動閱讀缺的,其實就是一個便宜好用的硬體加上完善的電子書下載機制而已。


如果今天的MID,可以做到輕巧、便宜、可以上網,而且結合通路或是數位版權的公司,可以用很低廉的價錢,很方便地取得電子書,我自己應該都會買一台這樣的產品。MID化身為電子書閱讀器,基本上我覺得是相當有潛力的。只可惜,台灣的數位出版並不像美國這麼發達,台灣的消費者想要享受到電子書,時間恐怕還會往後遞延。


 


 


 


PCHC


Personal Computer的年代,到今年已經有33年的歷史了。2000年以來,電腦的使用一直是相當個人化的,廠商這幾年最大的目標,除了希望擴大可攜式的筆記型電腦(NB)市場之外。關於桌上型電腦(DT),無非是希望讓個人電腦從書房走向客廳,PC領域的兩大龍頭,英特爾端出來的菜叫做ViiV,微軟則有Media Center,希望讓你家中的DT多一台放在客廳,大家都可以使用。可惜這兩項產品,都稱不上成功!


PC的使用是很個人化的,甚至是有些私密性的,把電腦搬到客廳,邏輯上就不符合PC的要件,而是HCHome Computer),感覺起來沒有那個迫切的需要,這跟電腦的外型、能不能看數位電視的關聯性並不高。其實要讓電腦走入客廳,最簡單的方法,就直接把電腦裝在電視裡面,直接偷渡到客廳裡。我認為所謂的HC,其實就是結合電視的電視。


這種產品其實我們也不陌生,那就是all in one的一體成型電腦。只不過,過去一體成型的電腦,尺寸多半都是24吋以下,還是以個人使用比較多。這次在CES,我們可以看到所謂的Internet TV概念開始流行。既然電視可以上網,為什麼不能賦予它電腦的功能?如果電腦可以整合在小尺寸的螢幕上,當然也可以整合到大尺寸的電視上,技術上絕對可行。(據我所知,要克服的問題在於散熱與電磁波干擾問題


All in one的電腦,背後其實有微軟Vista著力的痕跡,但我認為24吋以下的all in one PC,最終還是進不了客廳,真正要進客廳,大尺寸顯示畫面絕對是必要條件,而且電視尺寸越大,整合電腦所增加的成本越不容易被消費者察覺。因此剛開始,電視電腦會比較像是概念性商品,但隨著技術越來越成熟,電視與電腦的mash up,將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。因此,如果蘋果推出這樣的HC,我一點也不會意外!


(全文完)


Jeremy的大賭盤,賭錯無罪,再賭有理,按這裡來賭一把

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傑洛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